09 October, 2011

華文教育,路在何方?



今天出席了寬柔百年論壇的第二場,筆者有事在身沒能聽完第三位主講人黃集初的發表。不過聽罷前二位主講人的演說,筆者也贊成應該首先進行的,是改進寬中以致華教的教育素質、格局與方向。黃書琪學姐在門口交談了一會兒,筆者深深感受到,明明是同一間學校,為何在這種需要大家有所表態的時候,筆者所見皆是年長校友,卻找不到幾個和筆者同樣學號為9X開頭的年輕校友?這是不是說明了,這間百年獨中,已經一代不如一代,逐漸讓其學生失去認同感及歸屬感?這些校友昔日求學時或現今已無法以寬中為榮? 

敬業樓及樂群樓的拆與不拆、建大樓是好是壞、全日制帶來的是利是弊,筆者心裡通通還沒有一個定論,也不愿輕易地選邊站。但聽過劉鎮東及安煥然兩位主講人今日的發表,引發了筆者更深層的思考。

宏觀來看,筆者認為,華文獨中的發展,面對著一個跨不過時代的瓶頸。華教運動在這片國土上,眾所皆知一直面對著擁護單元化的政權無情的打壓,從前我們有林連玉、沈慕羽等華教鬥士、華商、華社採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去為華教奮鬥及貢獻。但不知不覺當中,我們也陷入了一種與時代脫節且固步自封的「政府不支持,我們自己辦起來」的病態發展。稱之為病態,因為華社已經習慣性地華教在大馬的弱勢地位作為賣點,以自己的弱點、脆弱作為賣點,進而「販賣弱勢」。雖然是身不由己、處於被動,但華教人士已在不自覺間瞭解到「販賣弱勢」極易奏效,因為必要條件——社會同情弱勢能感染更多的大馬華裔出錢又出力。這一點在現代社會不是太難的事,蓋因權利意識甦醒、煥發,呵護弱勢、幫助弱勢發聲是時下流行的社會工作,即使你對於幫助弱勢者力有未逮,也不能對他們落井下石(例如嘲笑、欺侮)。(此觀點與《獨立新聞在線》總編庒迪澎對部份文人、藝人行銷手段的解讀不謀而合,此段文字摘自此文章)華教如果單靠上述人士的付出,一代又一代地不斷營造出這種「可歌可泣」的悲情氛圍卻無法在這樣的「弱勢」取得突破,華教運動該怎麼迎向為來? 


 

其實,林連玉等人留給我們的不只是令人驕傲的歷史情感,他們從不放棄與體制碰撞的作為,才是華教最大的遺產。拋開意識形態的表述,現今,在全球化馬不停蹄的腳步下,怎樣發揮及延續這些華教鬥士的精神與作為?難道必須又得等到不惜以公民權為賭注,犧牲自己的「林連玉第二」出現?其實不然也說來不難,要與固有體制碰撞,不一定非得採取對抗的態度。首先,大馬華人社會面對華教必須拋棄「華教是大馬華人的母語教育」這樣的固有思想,轉化(或昇華)成「華教是馬來西亞人的華文教育」這種多元化的態度既然華教信奉的儒家思想提倡「有教無類」,我們應該主動向友族表達華文教育的強處與優點,讓華文教育打入巫、印裔社會,積極招募他們成為華教、獨中的學生。這樣不僅能讓華文教育更加的發揚光大,同時也能巧妙地提升華教在大馬的地位。說白了,假設華校成功吸引到友族高官貴族的子嗣就讀,一段時間過去,當權者執意打壓的舊思想就容易破功。

可能有人會問,我們華人子弟每年都要因名額有限而望(獨中)門興嘆,把名額開放讓更多學子前來競爭,這樣的做法不是反其道而行嗎?請放心,這其實是一種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手段,競爭更大的效果只會讓華校的學生素質大大的提高,且在取得當權者更加開放、公平的對待之後,可以預見的華校的數目與發展將會處在更有利的地位,這樣以退為進地在成果見效之後收復失地(讓學子們不再忘門興嘆),試問為何不可行?再來,技術性的提問:如何讓不諳華語的國小生入讀獨中?筆者的提議其實應當從入讀華小努力做起,以達到成功接軌讓友族同胞接觸華文教育,但實行預備/先修班制度在解決此難題時同樣能見效。


再來,說到與體制碰撞,最佳途徑,也是從根本上去進行的,華社應完全醒覺,完完全全拒絕五十幾年來,成事不足敗事有餘、當權不當家的馬華工會。如果繼續期望馬華政棍成為華教代言人帶來改變,卻一而再,再而三地失望,這樣的惡性循環極可能讓華教陷入萬劫不復之地。比起前段提到華教被動地只能「販賣弱勢,馬華公會則是刻意地包裝自己成為弱勢,時不時也搬出「華教溫情牌引起華教人士的共鳴,詐騙同情以撈取其政治資本。無可否認,這樣的齷齪行銷手段使出來依舊大有市場。早前獨立中心發佈的民調,有38%的華裔對納吉的表現感到滿意, 如果我們假設這個數字代表著選票的流向,這個區區」38%的華裔選票很可能造就我們失去一個絕佳機會去引來一個擁護多元,尊重各源流教育的新政府,也失去了從根本上與體制碰撞的最佳機會!最可笑的是,筆者提出這樣的論點時,常有人回應不應該把華教前景政治化,完全忽略教育為國家大計」這個明明大家都贊同的論點。難道教育部不是內閣部門?林連玉、沈慕羽等人在為華教的奮鬥路上可不曾去政治化」。



延伸開來,董教總作為華教先驅,也應有所改變。在拋棄與馬華以至當權者的曖昧關係同時(連逢場作戲也不必要),也應該從自憐自艾的泥沼中爬起來。旁的不說,日前首相宣佈了2012年的財政預算案,華教在這份大選糖果預算案中基本上又是落得「杯水車薪」(獨中可說是杠龜」)的局面。就算華社從來都沒期望過什麽,但是董教總卻不該完全噤聲,沒有半點回應。在來屆大選隨時到來的(對華教)利好因素下,董教總應該勇於發言表態,告訴納吉嘿!你不想要我們的選票嗎?」,以為華教謀取更多應有的福利。如果大家默不作聲,仿佛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,很抱歉,華裔、中產階級被視為此預算案的大輸家,這樣的情況下依舊保持「販賣弱勢」的行銷策略,筆者相信接下來發展華教的「業績」肯定不會好到哪裡去。

筆者總結,抱著多元化的態度迎接未來,華教才有機會促進大同,弘揚儒教。同時,既然華教鬥士先賢能以「與體制碰撞」的方式讓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存活下來,那身為後人的我們,當然也應該以此方式,在根本上改變目前的窘境(和擁護單元化及無能政黨組成的執政聯盟道別),贏得華教原本應有的地位與尊重,也才能有機會昂首大步跨過在發展華教路上一塊又一塊的絆腳石。
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